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孙泽洲在两会期间透露,我国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采样返回。

孙泽洲表示,火星采样返回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在火星表面获取样品,然后起飞上升;二是在轨道上完成两个目标之间的交会和样品的转移。
在系统设计上,对探测器智能化要求相当苛刻,不过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技术基础。

根据此前央视新闻中公布的我国深空探测任务后续规划,我国将在2022-2030年持续对月球和火星进行探测。具体如下:
探月工程:
嫦娥六号(2025年前后发射):实施月球极区着陆并采样返回验证月基导引高精度着陆技术。
嫦娥七号(2026年前后发射):对月球极区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进行综合探测。
嫦娥八号(2030年前发射):开展关键技术月面实验完成科研站指挥中枢技术验证,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深空探测:
天问二号(2025年前后发射):完成近地小行星伴飞、附着、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绕飞,并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样品。
天问三号(2030年前后发射):火星取样返回,开展火星着陆区形貌和物质成分、火星形成演化研究。
天问四号(2030年前后发射) :具备实现木星系环绕和天王星到达的能力,为深化对木星系和行星际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探测数据。
此外,2026年还计划发射“羲和二号”卫星,发射后将探索太阳活动区磁场的起源、演化和研究太阳爆发对地球的影响。
这将是国际首次将一颗人造探测器发射至日地L5点,开启我国太阳立体探测时代。
清华大学团队实现高位截瘫患者脑控光标,脑机接口领域迎来又一个突破性进展
星河动力顺利完成智神星一号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
日本研发出新型“纳米球”涂料:具有非常大且有效的散射而可以反射光,且可减轻涂料重量
中国江西全球首次发现新矿物铈钽易解石:高端电容、航空航天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菲律宾长滩岛飞上海航班上移动电源发生爆燃:机舱内瞬间烟雾弥漫,飞机紧急备降香港
新加坡航展在樟宜会展中心拉开帷幕,2架C919和3架ARJ21飞机首次亮相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完成高寒试飞任务,可用于森林、消防、搜索、救援等多领域
国外网友展示挪威境内使用星链上网的速度,实测网速达到了178Mbps,网速比4G网络都快
日本H3火箭2号机再度宣布延期:起飞重量超400吨,最大运载能力约16.5吨



